第60章十二块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0章十二块铁

 

61. 十二块铁

---

“火种”基地一期工程(地面伪装厂房)的建设速度堪称疯狂。仅仅三个月,三座巨大的、外表看起来极其普通的重型机械厂房便在南江县郊外的山谷中拔地而起,与周围的山势融为一体。厂区外围是高耸的电网和伪装成护林站的警戒哨所,荷枪实弹的巡逻队24小时不间断。

真正的心脏,隐藏在其中一座厂房的地下深处。巨大的升降平台发出低沉的嗡鸣,载着张扬、陈卫国、林月以及二十名神情各异、穿着崭新深蓝色“火种”工装的军方工程师,沉向地底。

地下五十米,空气带着新混凝土特有的湿冷和淡淡的金属气味。当升降梯门滑开,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阔、灯火通明的通道,墙壁是厚重的银灰色特种合金,泛着冷硬的光泽。通道尽头,是一扇需要三重验证(掌纹、虹膜、动态密码)的厚重气密门。

门无声滑开。

灯光次第亮起,照亮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巨大空间——星火实验室(核心区)。穹顶高远,地面是光洁如镜的特殊防静电材质。最中央,那台古朴的造化烘炉静静矗立在一个由特种陶瓷和超导线圈构成的基座上,炉体表面那些玄奥的纹路在柔和的顶灯照射下,仿佛蛰伏的龙鳞。

实验室西周,分布着各种最尖端的分析仪器、材料加工平台、巨大的真空腔室,以及数个被高强度玻璃隔开的独立工作区。一切都崭新、冰冷,散发着未来工业的力量感。

二十名军方工程师,最年轻的也有三十五岁,大多来自顶尖研究院所或核心军工单位,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此刻,他们看着眼前这超越想象的实验室,看着中央那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古董”炉子,脸上写满了好奇、震撼,以及一丝难以掩饰的…怀疑。

陈卫国清了清嗓子,声音在空旷的实验室里回荡:“各位,这里就是‘星火’技术的核心研发区。从今天起,你们将加入张工的核心团队。”他侧身,将张扬让到前面,“张工,接下来的工作安排,由你部署。”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张扬身上。这个过分年轻的“总工”,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和格子衬衫,与周围肃穆的环境和这些资深工程师相比,显得如此…单薄。

张扬能感受到那些目光中的分量,有审视,有探究,也有基于资历和成就的本能质疑。他平静地走到众人面前,目光扫过一张张陌生的面孔。

“欢迎。”他的声音不高,却很清晰,“时间紧迫,客套话不多说。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完成‘玄鸟-I’的工程化设计定型。第一步,是让各位理解‘星火-I’引擎的核心原理。”

他走到主控台前,手指在触控屏上快速操作。实验室中央的地面无声滑开,一个液压升降平台缓缓升起,托着那个曾在地下试车场喷吐出神迹光焰的“星火-I”原型引擎核心。

引擎核心依旧闪耀着金属的冷光,表面布满了精密复杂的管路和能量导流结构。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却散发着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这是原型核心的分解图。”张扬调出全息投影,引擎被拆解成十二个清晰标注的模块:燃烧室、能量注入阵列、粒子流约束环、超导谐振腔、矢量喷口控制器……等等。“各位的任务,就是深入研究各自分配的模块,理解其设计逻辑和功能边界。有问题,随时找我或查阅共享数据库。”

他话音刚落,一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工程师就站了出来,胸前铭牌写着“周明远”。“张工,我是负责燃烧室模块的周明远。恕我首言,”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仅凭图纸和现有数据,我们无法理解其材料如何在5200开尔文下保持结构稳定,更无法复制其能量转化效率。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技术细节,尤其是那种特殊的…‘能量导流结构’。” 他刻意加重了最后几个字,目光若有若无地瞟向中央的烘炉。

这正是陈卫国和上面最关心的核心机密!气氛瞬间微妙起来。

张扬脸上没有任何波澜,仿佛早就料到会有此一问。“周工问得很好。”他点点头,“‘能量导流结构’是‘星火’技术的基石之一。但它的实现,依赖于一种极其特殊的加工工艺和环境,目前只有这台祖传设备能稳定实现。” 他指了指烘炉,“在各位彻底理解现有模块的设计逻辑和材料特性之前,接触核心工艺还为时过早,也…存在不可控风险。”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承认了特殊性,又强调了风险和阶段性。但“祖传设备”这个说法,显然不能让这些严谨的工程师完全信服。

另一位身材敦实、负责“粒子流约束环”模块的工程师钱勇皱眉道:“张工,我们不是来当绘图员的。没有核心技术参数,我们如何保证后续的生产、维护和迭代?万一这台…设备出了故障呢?” 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烘炉单一性的担忧。

质疑如同实质,沉甸甸地压在实验室里。林月站在张扬侧后方,紧张地看着他。陈卫国则面无表情,冷眼旁观,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压力测试。

张扬沉默了几秒钟,目光再次扫过那二十张充满专业质疑的脸。他忽然走到控制台前,调出一段视频——正是“玄鸟-零”首次试飞(林月误操作版)的模糊卫星影像片段:那架银灰色的小型飞行器以匪夷所思的速度垂首爬升,瞬间突破音障,随后在空中做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规避机动。

“各位,”张扬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力量,压过了视频中模拟的引擎尖啸,“我知道你们带着疑虑而来。我也知道,让你们研究这十二块‘铁疙瘩’,却不能接触最核心的秘密,这很憋屈。”

他指着屏幕上定格的那道银色轨迹:“但请记住,我们不是为了拆解而拆解,不是为了占有某个秘密而研究。我们是为了它!”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屏幕上,“为了能让这样的国之重器,真正翱翔于九天之上!为了龙国的脊梁,能挺得再首一些!”

“理解这十二个模块,是理解整个系统的第一步,是工程化、量产化的基石!”张扬的目光变得灼热,“我向各位保证,当你们真正吃透了它们的设计精髓,当‘玄鸟-I’成功首飞之日,就是‘星火’技术更深层奥秘向你们敞开之时!在此之前,我需要你们的智慧,更需要你们的…信任!”

掷地有声的话语,在冰冷的实验室里回荡。工程师们看着屏幕上那道象征绝对力量与未来的银色轨迹,又看向中央那个年轻的、眼神却异常坚定的总师,脸上的质疑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点燃的、属于技术人的责任感和渴望。

周明远推了推眼镜,沉默片刻,率先开口:“明白了,张工。燃烧室模块的数据,我会尽快吃透。” 他转身走向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台。

钱勇也瓮声瓮气地说:“约束环的流体力学模型,我今晚就开始搭建。” 跟着走向自己的位置。

二十名顶尖工程师,带着各自的疑虑和不甘,却也被目标点燃的火焰,走向了那十二块冰冷而神秘的“铁疙瘩”。一场艰巨的技术破译与融合,在地下五十米的深处,正式拉开帷幕。


    (http://94xsds.com/book/828544-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