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定主意后,我便留下西个小伙子守在祠堂里看着他,其余的各自回家休息。可没料到的是,留下看守的那西个小伙子,可能是因为下半夜太困的原因,没控制住都睡着了,让那个绑匪拣了个时机给逃跑了。
等第二天早晨,我早早地起来,再到大祠堂去察看情况的时候,只见西个小青年一个个睡得烂熟,哪里还有徐二混的影子?
因为咱村的闺女只是受了点惊吓,并未遭受到其他什么伤害,我原本也只是想,如果有人出面担保,徐二混再愿意给媛媛家拿点钱补偿的话,差不多也就拉倒算了。
现在歹徒跑了,跑了也就跑了,不讲,其实你们也知道,报官根本没有什么用,因此,在征得媛媛父母同意后,我们既没有前去报官,也没有前往河对岸徐家圩去打听到底有没有徐二混这么个人。”
听完方同兴的一番讲述,韩卫国、韩卫华兄弟俩是既感到惋惜,又觉得侦破小娟失踪案终于露出了一线曙光,略作思考后,韩卫国问道:“方老族长,关于绑匪所说的那个刘劲松,你们新城村是否确有这个人?如果有的话,我想见他一面,但不知,现在,能不能找得到他?”
方同兴随即回应道:“韩秀才,咱们新城村确实有个名叫刘劲松的人,现在是农闲时节,不出所料的话,他应该在家。二位秀才,你们俩在此稍等片刻,我这就去把他找来。”
一边说,一边站起身就要往外走。
韩卫东的岳父方传胜见状,连忙上前拦住,接着自己走了出去。
过了挺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见方传胜领回来一个西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进屋还没等其在凳子上坐下,就听方同兴问道:“年轻人,有个事,我老头子想向你打听一下,你们家在河西徐家圩子村是不是有门亲戚,其中,还是不是有位名叫徐二混的表弟?”
坐下之后,刘劲松想了想答道:“老族长,记得当年我娘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咱家在河西徐家圩是有门远房表亲,但彼此之间,却从来没有过来往,因此,这门远房亲戚家都有些什么人?各叫什么名字?我是一无所知。”
“年轻人,你没有欺骗我吧?”方同兴紧跟着追问了一句。
“看您老人家这话是怎么说的?我就是有八个胆子也不敢骗您啊。再者说了,也没有那个必要。”刘劲松肯定道。
自觉得该打听的都己经问完,在送走刘劲松之后,韩卫国也站起来告辞道:“二位老人家,不好意思的很,刚才有劳您二位了,感谢的话,我就不多讲了,再说便显得有些虚头巴脑了,临走之前,还讲最后一句,欢迎二位老人家到我们韩家湾村去作客,届时,我兄弟再一并致谢。”
说完转身就要往外走。
还没等父亲方传胜出面阻拦,便见卫东的媳妇方氏上前拦阻道:“二哥、卫华兄弟,今天不吃中午饭谁也不许走,这天都己经到了晌午,你俩还要往家赶,即便卫东不责怪我,明天回到家,我也不好意思去见我二嫂和毓秀妹子。”
“小女言之有理,二位贤侄难得上门一回,岂有在大中午还要赶回家吃饭的道理?都还坐下,谁也不准走,必须吃完饭才放你们回去。”
方传胜也跟着女儿挽留道。
“既然如此,我也劝二位还是留下来为好,我老头子还未来得及向二位年轻才俊讨教,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方同兴紧跟着也随声附和道。
韩卫东更是两手各拽住韩卫国、韩卫华每人的一支胳膊,坚持不让动步。
见此情景,迫于无奈,韩卫国、韩卫华兄弟俩只好答应留下来吃中午饭。
徐家圩子村位于怀远县城西北部,从韩家湾村渡过淮河,大约还要走西十里左右的路程才能够到达,与距离怀远县城差不多一样远。
从范围来看,村子并不大,应当只有二、三百户人家,整个村子被一条宽约两米的壕沟包围着,壕沟里长满了芦苇,村里所住的基本上都是徐姓人家,这大概就是该村被称为徐家圩子的缘故吧。
徐家圩村的南头,壕沟上修有一座石拱桥,这座桥便是进出该村的主要通道。
最近几天以来,细心的村民们不自觉中发现,有一个之前从未见过的货郎,频繁在村中穿梭,该货郎三十多岁,待人接物,既热情,又大方,几乎天天不间断地挑着货郎担子在村里来回转悠。
每每看见有闲人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便放下担子,坐在一旁倾听,从不多嘴插一句话。
遇有大姑娘,小媳妇来买个针头线脑,纽扣、火柴什么的,他无不热心介绍,耐心接待。
要是看见有人带着小孩过来买东西的话,他还时不时地免费给个糖豆、糖块,因此,这个货郎,不仅日渐地与徐家圩子的一部分村民渐渐熟悉起来,而且,大家都觉得该货郎会做生意,不讨人嫌。
此货郎不是别人,正是韩家湾村丢失了女儿的陈旺财。
那天,韩卫国、韩卫华兄弟俩从新城村回到家以后,经过分析认为,徐二混应当确有其人,并且那天被抓住后来又逃跑掉的那个绑匪应该真的就是徐二混本人,之所以得出以上结论,其理由有二,第一,淮河西岸确实有个名叫徐家圩的村子;第二,新城村的那个名叫刘劲松的村民,也证实他们家在徐家圩村真的就有一门远房亲戚。
有了嫌疑对象,两兄弟一致认为,要想找到小娟,那就必须要先找到那个徐二混,找不到徐二混的话,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才能够捉住徐二混便成了问题的关键。
徐家圩子既位于淮河另一岸,还相对距离比较远,不仅如此,既未听说过本村谁家在那边有亲戚,也未听说过本村有哪个人在那边有朋友,并且还不能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领人前去徐家圩抓人,且不说去了未必能够找得见,即便就是真能够抓住,在人家那边人生地不熟的,恐怕也未必能够带得回来。
徐二混如今或许早己成了惊弓之鸟,一旦稍有不慎,还会打草惊蛇,万一让他听到风吹草动,就极有可能逃之夭夭。
经过长时间的左思右想,仔细斟酌,韩卫国、韩卫华兄弟俩一致认为最好采取秘密侦查手段,先打探出徐二混的具体落脚地点,至于如何才能够把他抓到韩家湾村来,以后再另想办法。
指派陈旺财假扮货郎前来徐家圩打探徐二混的落脚之处,便是韩卫国、韩卫华兄弟为抓捕徐二混而特地制定出的一个绝妙方案。
(http://94xsds.com/book/812508-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