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桑丘对峙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3章 桑丘对峙

 

暮色沉沉,大梁城的街巷间飘荡着前方战事的流言。

初夏的风裹挟着黄河水汽,在屋檐巷角间游走,将人们交头接耳的私语吹散又聚拢。一场秦齐之间的战事,拖了整整三个月,依旧没有胜负传来。

市井小民挑着担子匆匆归家,酒肆里的游侠儿拍案争论,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相国府的书房里,青铜灯树上的烛火轻轻摇曳。云苓端着漆木茶盘,推门时,檀木门轴发出细微的吱呀声,惊动了伏案疾书的张仪。

“大人,茶好了。”云苓轻声说道,将青瓷茶盏小心搁在紫檀案几的边角。

张仪未抬头,只是淡淡“嗯”了一声。他手中竹简翻动,沙沙作响,朱笔在简牍上勾画,留下如血般的印记。

云苓偷眼瞥去,见他指尖在某一处军报上微微一顿,羊皮地图上代表秦军的黑旗与齐军的红旗在桑丘一带犬牙交错。烛光下,他眉间那道常年不散的竖纹更深了。

“桑丘……”张仪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如古井。

云苓屏住呼吸。秦齐交战,齐国的将领匡章,素有贤名,不仅善战,更得儒家仁义之道,绝非寻常莽将可比。而秦军的将领公子疾,乃秦王之弟,素有谋略,此次秦军东出,他为主将,显然志在必得。

“大人,桑丘战况如何?”她终是忍不住问道。

张仪抬眸,目光幽深如潭。他放下竹简,指尖轻抚茶盏边缘:“匡章按兵不动,公子疾亦未强攻。”茶汤微漾,映出他眼中闪烁的忧虑。

“两军对峙,竟无一战?”云苓讶然。

她想起市井传言,说两军阵前草长及腰,野兔在壕沟间穿梭,全无大战将临的迹象。

“战?”张仪从案几旁取过一张羊皮地图铺开,“你看这桑丘地势。”他修长的手指划过图上标记,“北临济水,南接濮阳,西通大梁。若秦军拿下此地,便可长驱首入齐国腹地。”

云苓凑近细看,只见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山川河流,朱砂点出的城池星罗棋布。张仪的指甲在一处画了个圈:“匡章在此处扎营,背靠济水,粮道畅通。而公子疾……”他指尖移到西侧,“屯兵于此,看似占据高地,实则粮草要从函谷关千里转运。”

窗外一阵风过,烛火猛地摇晃,将二人投在墙上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云苓忽觉后背发凉,这平静的对峙下,竟暗藏如此凶险。

“匡章此人,深谙'不战而屈人之兵'。”张仪端起茶盏,却不饮,只是凝视着茶汤中自己的倒影,“他不出兵,并非怯战,而是要让秦军自乱阵脚。千里运粮,日费千金,秦军撑不了多久。”

云苓心头一跳:“那公子疾……”

“公子疾自然明白。”张仪眸光微闪,从案几下抽出一卷竹简展开,“秦军孤军深入,又必须顾及到后方,惟恐韩、魏二国在后图谋。三日前军报,秦军己开始削减口粮。他在等,等齐军先动,或者等匡章露出破绽。”

云苓不自觉地后退半步。她忽然明白为何张仪这些日子寝食难安——这场对峙看似平静,实则双方都在等待对方先露出破绽。就像两个高手对弈,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只是……”张仪突然起身走向窗前,“这匡章久不出兵,齐国朝堂上,恐怕怨言不少。”

“大人是说,齐王可能会临阵换将?”

张仪摇头:“齐王不傻……”他转身,烛光在他脸上投下深深阴影,“谣言乱心。匡章若沉得住气,此计无用;可他若受朝堂压力所迫,贸然出兵,便是秦军的机会。”

“匡章……”他轻声念着这个名字,仿佛在掂量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风突然大作,吹灭了案上的烛火。黑暗中,云苓听见张仪低沉的自语:

“看是你沉得住气,还是齐王先沉不住气。”

正当此时,门外传来脚步声。

“大人。”墨寒躬身行礼,“魏昭公主派人送来请帖。”说着呈上一方精致的玉版,上面用朱砂写着邀约。

云苓手一顿,魏昭公主时常以各种名目前来拜访,大人己是几次明里暗里拒绝,可她竟还是这般锲而不舍。

张仪眉目不可察觉地一皱,接过玉版细看,“游览鸿沟,赏景......”

“回公主,张仪赴约。”最终,他轻叹了一口气。

云苓心里一紧,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窗外,一轮新月悄然升起,将相国府的屋檐勾勒出银色的轮廓。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夜,还很长。


    (http://www.94xsds.com/book/801587-2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