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李超教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3章 李超教子

 

汉中的深秋裹挟着秦岭的寒意,暮色如墨般迅速浸染了整个庭院。李超踏着满地碎金似的桂花,推开书房雕花木门时,屋内蒸腾着一股浓郁的墨香。十一岁的李翔正趴在斑竹案几上,握着粗粝的木炭笔,在泛黄的竹简上反复抄写《孙子兵法》片段。少年眉头紧锁,鼻尖沾着墨点,口中念念有词,全然不知父亲己悄然伫立身后。

"翔儿,可知为何研习兵法?"李超的声音惊得少年猛然回头,手中竹简"啪嗒"掉落在青砖地上。他弯腰拾起儿子的课业,指尖抚过歪斜的字迹,"不是为了争一时胜负,而是为了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守护家人。"

李翔咬着嘴唇争辩:"先生说,大丈夫当学韩信将军,建功立业!"少年脖颈涨得通红,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韩信确有奇才,但锋芒太露终是隐患。"李超转身从檀木匣中取出一卷泛黄的帛书。那是祖父李信临终前留下的遗嘱,绢帛边缘己泛起毛边,字迹因岁月侵蚀有些模糊,但"保身立家"西个朱砂大字依然鲜红如血,"你祖父率兵伐楚时,曾亲见秦军数十万折戟。他率残部突围后常说,真正的智者不是战无不胜,而是懂得何时进、何时退。一个人能成大事,最主要的是要想得开,忍得住"

窗外突然传来银铃般的笑声,李超走到雕花窗前,只见十岁的李晓正在桂花树下追逐一只白蝶。小姑娘发间的桃花簪随着跑动轻轻摇晃,鹅黄色的裙裾扫过满地碎金,惊起几只觅食的麻雀。苏卿倚着回廊的朱漆栏杆,手中针线穿梭,目光温柔地望着女儿。这幅温馨的画面让李超心头一暖,随即神色转为凝重。

"如今汉王还定三秦,看似势如破竹,但项羽岂会善罢甘休?"他转身时,发现李翔正踮着脚,专注地盯着祖父的遗嘱,稚嫩的手指轻轻触碰着朱砂字迹,"战乱之时,人命如草芥。记住,无论何时,先要活着。活着才能照顾母亲,保护妹妹,才能实现'立世家'的宏愿。"

李翔似懂非懂地点头,乌黑的眼睛里满是困惑与好奇。李超从书架顶端取下一个青铜小鼎,鼎身刻满细密的铭文,在烛火下泛着幽幽的青光:"这是你曾祖留下的传家之物,上面记载着李氏先祖如何在春秋乱世中周旋于诸侯之间。世家的根基,不在一时战功,而在审时度势。当年你祖父拒绝卷入秦宫争斗,戍守边疆,才让咱们这一脉得以延续。"

暮色渐浓,李超点燃案头的青铜烛台。跳动的火苗将父子俩的身影投射在素白的墙壁上,忽明忽暗。他铺开一张素绢,用狼毫饱蘸浓墨,写下"忍、隐、谋"三个大字,笔锋苍劲有力:"这是李氏安身立命之本。你看那章邯,刚愎自用终致败亡;而张良,进退有度自然会得善终。其中取舍,你要细细琢磨。"

李翔突然抬头,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父亲,那您为何辅佐汉王?"

这个问题让李超握着毛笔的手微微一颤。他望着跳动的烛火,思绪回到灞上辕门论兵的那日——韩信侃侃而谈时,刘邦眼中迸发的赏识,与自己渴望施展胸中韬略的野心不谋而合。"因为汉王能成事。"他缓缓道,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开来,"但辅佐归辅佐,咱们李家的根要扎在土里。"他指向窗外的菜地,苏卿带着家仆刚种下的冬菜在月光下泛着新绿,"就像这些菜苗,再大的风雨,只要根在,就能重新发芽。"

夜深人静时,整座宅邸陷入沉睡。李超独坐书房,将祖父遗嘱重新誊抄在崭新的绢帛上。笔尖悬在"世家"二字上方久久未落,烛花突然爆开,照亮了他紧锁的眉头。他想起白天在汉王帐中,众人热议如何巩固三秦之地,项羽的威胁却如阴云般挥之不去。乱世之中,唯有家族的力量,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局势中站稳脚跟。

忽然,门轴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苏卿端着一碗红枣粥进来,热气氤氲中带着淡淡的桂花香:"又在忙?都子时了。"她瞥见案上的字迹,轻轻叹了口气,"教孩子这些,是不是太早了?"

"越早明白越好。"李超接过粥碗,瓷碗的温度透过掌心传来,"这天下纷争不断,咱们李家要想绵延不绝,就得把这些道理刻进骨子里。"苏卿默默为他披上羊毛织就的披风,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在"保身立家"西个字上投下斑驳的影,仿佛是李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印记,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流淌。而在这方小小的书房里,一个家族的生存智慧,正跨越时空,在父子间悄然传递。


    (http://94xsds.com/book/787836-6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