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元年深冬,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萧瑟之中。凛冽的北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无情地拍打着宫墙,就连未央宫前那排象征皇家威严的青铜雁灯,也在寒风中摇曳出微弱而不稳定的光晕。此时的李政己至鲐背之年,缠绵病榻数月,枯瘦如柴的手仍紧紧攥着一卷《平准书》——那是他毕生改革漕运与财政的心血结晶。
“父亲,该服药了。”李文跪在榻前,声音哽咽。这位年近五旬的赵郡太守,继承了父亲清癯的面容与坚毅的眼神,却难掩眼中的焦虑与悲痛。李政缓缓摇头,浑浊的双目望向窗外:“去...把祠堂的族谱取来。”
当泛黄的族谱展开在病榻之上,李政颤抖的手指划过先祖李信、李超,父亲李守,弟弟李广的名字,最终停留在自己的名字旁。“李氏满门,自高祖起便以忠骨铸山河...”他的声音气若游丝,“记住,忠不是愚忠,是要为百姓谋活路,为社稷守太平...”话音未落,手中的狼毫笔突然坠地,在青砖上溅开一朵墨花。窗外,一声凄厉的鸦鸣刺破长空,李政的手无力垂下,永远定格在族谱之上。
长安城为这位三朝元老素缟三日。刘询身着素服,亲自前往李府吊唁,望着灵堂内李政生前使用的金错刀与漕运图,这位历经沧桑的帝王不禁老泪纵横:“若无李公,朕安能坐此江山?”他追赠李政为“太师”,谥号“文忠”,并下旨将其神位供奉于皇家宗庙,享受西时祭祀。
五年光阴转瞬即逝。地节二年春,八十九岁的霍光在大司马府安详离世。临终前,他将毕生积蓄尽数捐给朝廷,用于修缮边境关隘。刘询再次打破祖制,赐霍光“梓宫、便房、黄肠题凑”之葬仪,以帝王之礼厚葬。送葬队伍绵延数十里,沿途百姓自发设案焚香,痛哭之声震天动地。至此,辅佐汉室两代帝王、权倾朝野却始终恪守臣道的霍光,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又过两年,竟宁元年秋,刘询突感风疾缠身,药石罔效。病榻前,他强撑着精神,召见了在赵郡政绩斐然的李文。此时的未央宫椒房殿内,烛火昏黄,刘询枯瘦的面容在摇曳的光影中忽明忽暗,却仍难掩眼中的殷切与信任。
“文卿...”刘询费力地伸出手,李文急忙上前握住,感受到帝王手掌的冰凉,“朕观太子仁厚有余,果敢不足。你李氏一门世代忠良,唯有托付于你...”说着,一旁的太监捧上遗诏,“即日起,你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处理朝政。赵郡事务,可由令郎李则接管。”
李文扑通跪地,额头重重磕在青砖上:“陛下厚恩,臣肝脑涂地!李氏子孙,定当以死相报!”泪水混着血水,在地面晕染开来。
十日后,刘询驾崩于未央宫。年仅十八岁的太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登基大典当日,李文身着素服立于群臣之首,望着龙椅上略显稚嫩的新帝,想起父亲临终前的教诲,心中暗暗发誓:定要护这江山稳固,不负先帝重托!
然而,新朝伊始,暗流涌动。朝堂上,以御史大夫萧望之为首的儒臣集团,与掌握军权的外戚史高势力,开始明争暗斗。萧望之主张“纯用儒生”,推行过于理想化的仁政;史高则倚仗太后势力,妄图独揽大权。夹在中间的汉元帝优柔寡断,难以抉择。
李文敏锐察觉到危机,连夜入宫求见。“陛下,治国之道,当如烹小鲜。儒法并济,宽严相济,方为长治久安之策。”他呈上精心准备的《治国十策》,从整顿吏治到安抚流民,从平衡各方势力到加强中央集权,条分缕析,字字珠玑。
但局势的发展远比想象中复杂。陇西突发羌乱,叛军势如破竹,连下三城;黄河下游又遇百年不遇的洪水,百姓流离失所。朝堂之上,萧望之坚持“以德服人”,主张派遣使者招降羌人;史高则力主武力镇压,双方争执不下。
关键时刻,李文挺身而出:“羌乱若不及时平定,恐成燎原之势;水患若不妥善治理,民心必失!臣请陛下准许,由李则率赵郡子弟兵驰援陇西,臣亲自督修黄河堤坝!”
在李文的统筹下,年方二十的李则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他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先离间叛军各部,再趁夜奇袭敌营,一举击溃羌军主力。捷报传来时,他正跪在泥泞中,为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这一幕,与当年李守拼死保护皇曾孙的场景,竟有着惊人的相似。
而在黄河岸边,李文顶着刺骨的寒风,与百姓同吃同住。他借鉴父亲李政治理漕运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以工代赈”之法:招募流民参与堤坝修筑,每日发放粮食工钱。数月间,蜿蜒数百里的黄河大堤巍然屹立,不仅解决了水患,更让数万流民得以谋生。当堤坝合龙的那一刻,百姓们高呼“李公在世”,将李文高高抛起。
然而,长期的操劳彻底拖垮了李文的身体。初元三年,他在巡视完最后一处水利工程后,突然口吐鲜血,晕倒在田埂上。病榻前,汉元帝握着他的手,泣不成声:“先生若去,朕如失臂膀!”李文强撑着最后一丝气力,将一卷《牧民要术》递给新帝:“陛下...以民为本...李氏...世代...”话未说完,便溘然长逝。
消息传回赵郡,李则连夜策马狂奔三百里,却只见到父亲的遗体。他抚尸痛哭,哭声响彻整个李府。但很快,他便擦干眼泪,接过父亲未竟的事业。在治丧期间,他仍坚持处理政务,妥善安置了因灾流亡的百姓。
汉元帝追赠李文为“太傅”,谥号“忠肃”,并下旨将其画像悬挂于麒麟阁,与霍光、李政等人并列。出殡那日,长安城万人空巷,百姓们自发披麻戴孝,送这位鞠躬尽瘁的顾命大臣最后一程。而在赵郡,李则继承了李氏的家风,继续践行着“忠君爱民”的祖训,将赵郡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大汉王朝最稳固的后方之一。
时光流转,李氏一族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的忠魂,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着大汉的万里江山,也激励着后世子孙,为了家国天下,不惜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每当夜幕降临,长安城的百姓们望着天空,仿佛能看到,李超,李守、李政、李文等人的身影,在星河中守护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http://94xsds.com/book/787836-1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