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早,姜岩与学员们跟随赵毅穿过幽深的隧道,眼前豁然开朗——一座足有足球场大小的地下广场赫然呈现。广场中央,三十米高的钢铁巨人巍然矗立,在穹顶的冷光照射下泛着金属光泽,令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
"注意脚下。"赵毅引领众人踏上悬浮升降台。随着机械运转的嗡鸣,平台平稳上升至机甲胸口位置。只见他按下控制面板上的红色按钮,伴随着液压装置"嗤"的排气声,装甲板如花瓣般层层展开,露出仅容一人通过的幽蓝通道。
"姜岩、徐盛,跟我来。"赵毅的声音在空旷的金属空间里回荡,"驾驶舱容量有限。"三人躬身钻进通道,舱门在身后无声闭合。刹那间,全景全息投影如潮水般漫过视野——他们仿佛瞬间与机甲融为一体,西周360度环境以1:1比例清晰呈现,能清晰感知到广场上每处细节,连外面学员们的表情都纤毫毕现。
赵毅的指尖在全息键盘上轻点,调出三维结构图:"这套'天穹'作战系统由航空工业特别研发,包含有人驾驶主控机甲与智能僚机编队。
"我们延续了空军'长机-僚机'协同理念,以有人机甲为核心,操控智能无人机甲进行战斗、侦察、通讯和火力支援等任务,而且无人机甲可大可小,尤其是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这一作战思维无疑极大地提高了灵活性。
赵毅走到大厅中央,脚下金属地板随着他的步伐发出轻微的嗡鸣。站定后,沉声道:"启用主动操作模式。"话音刚落,一个冰冷的机械女声立即回应:"指令己接收。"
伴随着液压装置的低沉运转声,靠屏幕的座椅缓缓沉入地面。就在姜岩和徐盛惊愕的目光中,天花板上突然垂下一根闪烁着蓝色光泽的"藤蔓"。这根蓝色的物体如同活物般优雅舒展,在半空中迅速重组变形,转眼间竟勾勒出一个精密的人形神经网络轮廓。
"这是最新研发的量子捕捉传感器。"赵毅解释道,话音未落,那些细如发丝的传感器元件便如潮水般向他涌去。只见无数幽蓝色的光丝在空中交织缠绕,宛如深海中的荧光水母触手,轻柔却精准地覆盖了赵毅的全身。每一条关节连接处都闪烁着微光,连指尖都被细密的传感网络包裹,远远望去,就像给他披上了一层会呼吸的电子纹身。
然后赵毅继续说道:“这就是我们精心打造的蚩尤三代机甲——它不同于冰冷的传统机甲。”
我们以"人机共生"为核心理念,搭载了革命性的神经同步系统和第七代AI智能语音助手"风语者",让驾驶者真正感受到机甲就是自己身体的延伸。
当驾驶者附上量子捕捉传感器后,机甲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其同步率——都能在0.008毫秒内被机甲精准捕捉并同步呈现。"就像突然多了一具钢铁之躯,每一个动作都如臂使指。"
当然,要让这台钢铁巨兽发挥全部实力,还需要驾驶者与AI进行深度磨合。"风语者"系统支持超过200种自定义语音指令设置,从基础动作到复杂战术组合都能通过声控完成。
关于子机甲的操控目前主流的操控有两种:其一是完全由空天母舰的中央智能系统进行远程操控,这种模式下,完全不需要我们管。
赵毅缓步踏上投影键盘,指尖轻触间,全息画面如流水般展开。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而有力:"我要重点介绍的是第二种战斗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飓风'战斗算法与语音指令的无缝配合。"他边说边调出一组数据流,蓝色光点如星辰般闪烁,"这套系统能够精准捕捉驾驶员的每一个细微指令,就像读懂战友的心思一般。"
赵毅轻轻旋转全息投影的控制面板,幽蓝色的光束在空气中勾勒出机甲右臂的立体轮廓。"接下来说一下武器系统,"他指尖轻点,将画面聚焦在右小臂处那闪烁着冷光的刃状装置上,"等离子切割刃——通过超高密度能量场压缩成型,其锋利程度足以像激光划过薄纸般,轻松切开30厘米厚的复合装甲。在实战测试中,它甚至能一刀斩断主战坦克的炮管。"
他的手指滑向机甲掌心,一个精巧的环形装置随即放大呈现。"手掌脉冲炮,"赵毅的声音带着工程师特有的精准,"专为近身格斗设计的速射武器系统,能在0.3秒内完成充能,形成密集的火力网。在模拟战中,这套系统曾成功拦截过敌方发射的火箭弹。"
投影画面突然切换到机甲宽阔的肩部,厚重的装甲板缓缓展开,露出隐藏其中的致命武器。"这才是真正的重头戏,"赵毅的语调中难掩自豪,"肩载等离子炮虽然需要3秒充能时间,但射出的超高温等离子团能达到5000摄氏度,在两公里外就能将敌方堡垒化为熔渣。上个月我们用它击穿了五层复合装甲的标靶。"
随着视角转换,机甲背部两组造型迥异的发射舱如同羽翼般徐徐展开。"'蜂群'微型导弹系统,"他指向左侧蜂窝状的发射单元,数百个微型发射口闪烁着危险的红光,"内置200枚具备自主识别能力的智能导弹,可同时锁定50个不同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右手边的重型发射管则散发着粗犷的美感,"这款穿甲导弹搭载了第六代智能算法,能像外科手术刀般精准命中敌方装甲最薄弱的接缝处。"
赵毅特意放大了其中一个特殊弹仓:"这里藏着我们的秘密武器——电磁脉冲导弹。这种特种弹头能在爆炸瞬间释放覆盖300米半径的强电磁场,足以让一个机械化连队的电子设备全部瘫痪。"
投影切换到机甲左臂,一道半透明的能量屏障在空气中若隐若现。"动态力场护盾,"赵毅解释道,"能根据来袭武器的类型自动调节强度,最高可偏转90%的动能冲击。在最近的实弹测试中,它成功抵挡了反坦克导弹的首接命中。"
当画面转向右腿时,一组精密的纳米注射器从装甲缝隙中探出。"纳米修复系统,"赵毅的语气变得柔和,"当机体受损时,数以百万计的纳米机器人会像血液中的血小板一样涌向伤口,在30秒内完成基础结构的紧急修复。"
最后,投影聚焦在机甲头部,一个不起眼的圆形装置缓缓旋转。"全息诱饵发生器,"赵毅神秘地压低声音,"能在0.5秒内投射出三个以假乱真的全息影像。上周的对抗演习中,这个装置成功骗过了最先进的火控雷达,让我们的测试机甲在绝境中反败为胜。"
(http://94xsds.com/book/778108-10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