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天使医疗档案(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3章:天使医疗档案(上)

 

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上午9:23

地点:江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VIP病房

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洁白的床单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林正阳缓缓推开病房门,脚步却突然停住了。

病房里,68岁的吴志强半靠在床头,他的脸色苍白如纸,原本就稀疏的头发此刻更显得凌乱。然而,与三天前相比,他的状态己经有了明显的好转。那时,吴志强还处于持续昏迷中,生命全靠呼吸机来维持。

此刻,吴志强正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碗小米粥,一小口一小口地啜饮着。他的动作有些迟缓,但每一口都吃得很认真,仿佛那碗小米粥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林正阳静静地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为吴志强的病情好转感到高兴,同时也对生命的脆弱和顽强有了更深的认识。

"吴叔,今天感觉怎么样?"林正阳走近病床,不动声色地观察着病人的气色。吴志强的脸色虽然仍显苍白,但双颊己经恢复了些许血色,最令人惊讶的是,那双浑浊的眼睛重新变得清明起来。

"林医生,说来奇怪,"吴志强放下粥碗,声音虽然虚弱但吐字清晰,"今早醒来,胸口那种火烧一样的疼痛减轻了不少,呼吸也顺畅多了。"

林正阳翻开病历夹,指尖在最新检测报告的几个关键数据上反复。肿瘤标志物CA199从上周的1280U/mL骤降至387U/mL,肝功能指标ALT、AST都回到了正常范围。这组数据太过反常,以至于他今早看到报告时,第一反应是检验科出了差错。

"吴叔,我需要再给您做个详细检查。"林正阳按下床头的呼叫铃,"包括增强CT和肿瘤组织活检。"

在等待护士准备检查的间隙,林正阳的视线扫过病房角落的监护仪。血氧饱和度98%,心率72次/分,各项生命体征都稳定得不像一个晚期癌症患者。他的目光最后落在床头柜上那本崭新的笔记本上,封面上烫金的"天使医疗"西个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吴叔,这是......"

"哦,那个啊,"吴志强咳嗽了两声,"上周有个年轻人来病房发的,说是新型医疗机构的宣传册。我这把年纪了,哪还信这些......"

林正阳拿起笔记本,翻开扉页,上面用烫金字体印着:

"天使医疗——为您带来重生的希望"

下面是一行小字:"个性化细胞再生治疗方案"

他的手指悬在纸页上方,职业敏感让他立即意识到这可能不是普通的医疗机构宣传。正要细看时,护士长周慧匆匆推门而入。

"林医生,您得看看这个。"周慧压低声音,递过来一叠报告,"住院部三楼又有两位晚期患者出现类似情况。张美玲,胰腺癌IV期,CA199下降了65%;王建国,肝癌伴多发转移,甲胎蛋白从4200ng/ml降到890ng/ml。"

林正阳的太阳穴突突跳动。他快步走向护士站,调出最近一周的病历系统记录。随着屏幕上的数据不断滚动,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规律逐渐浮现——所有指标突然好转的患者,都在近期收到过这家名为"天使医疗"机构的宣传资料。

"立即联系医务处,"林正阳的声音绷得发紧,"同时通知保卫科调取监控,我要知道是谁在病房区发放这些资料。"

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下午2时15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江州市中心医院行政楼会议室的地板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地点:江州市中心医院行政楼会议室,宽敞而明亮,椭圆形的会议桌占据了房间的中央位置,周围摆放着舒适的椅子,此刻,这些椅子上坐满了来自各个科室的专家们,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严肃的表情。

在会议室的正前方,一块巨大的投影屏幕悬挂在墙上,屏幕上显示着一张CT影像。肿瘤科主任马国栋站在屏幕前,手中紧握着一支激光笔,他的额头上己经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马主任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用略带颤抖的声音说道:“各位,请大家看一下,这是患者吴志强三天前和今天的肺部CT对比。”他的手指着屏幕上的影像,让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那里。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马主任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可以看到,原发灶的体积明显缩小了,达到了58%,而且纵隔淋巴结转移灶几乎完全消失了。”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难以置信,“这种程度的肿瘤退缩,即使在最理想化的靶向治疗中,也几乎不可能在短短72小时内实现。”

消化内科主任陈明推了推眼镜:"会不会是检测误差?或者样本混淆?"

"我们复查了三次,"检验科主任立即回应,"还特意让不同检验师分别操作,结果完全一致。"

会议室陷入诡异的沉默。林正阳起身走到投影仪前,调出一张新的表格。

"这是近一周内出现'自愈'现象的七位患者资料。"他的指尖在表格上轻轻敲击,"年龄62-75岁,均为IV期恶性肿瘤,预计生存期不超过三个月。但最奇怪的是......"

他切换到下一页,七个患者的照片并排显示。

"他们都在症状好转前接触过这家'天使医疗'的宣传人员。"投影仪亮起监控拍到的模糊身影,"一个戴金丝眼镜的年轻男性,自称医疗顾问。"

医务处处长赵立新突然拍案而起:"立即上报卫健委!同时联系警方协助调查。在查清真相前,所有出现异常好转的患者都要隔离观察!"

时间:2023年10月-2024年1月

接下来的三个月,医院里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氛围。七位"奇迹康复"的患者陆续办理了出院手续,他们的笑脸出现在本地媒体的报道中,被称为"医学奇迹"。但林正阳的办公室里,那份特殊的病历档案却在不断增厚。

每天清晨,他都会亲自查看这些患者的随访数据。吴志强的晨跑路线从小区花园扩展到了附近的公园;张美玲重新拿起了画笔,在老年大学开办个人画展;王建国甚至开始筹划去海南旅游......表面上看,这就是一群重获新生的幸运老人。

但林正阳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异常:

10月28日,吴志强体检,骨密度检测显示相当于25岁青年

11月15日,张美玲血液检查,端粒酶活性异常升高

12月3日,王建国皮肤活检,胶原蛋白含量超常

更令人不安的是,医院保卫科始终没能找到那个发放宣传册的"医疗顾问"。监控显示他总是选择在医护人员交接班的短暂间隙出现,而且每次都戴着口罩,从未露出完整面容。

2024年1月5日,第一个噩耗传来。吴志强在晨跑时突然倒地不起,急救车赶到时己无生命体征。尸检报告上"急性多器官衰竭"的结论旁,法医特意用红笔标注了一行小字:组织细胞呈现异常年轻化特征。

接下来的两周,其余六位患者相继离世,死亡方式如出一辙——在看似最健康的时刻突然猝死。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所有死者的器官组织都显示出与年龄完全不符的年轻状态。

时间:2024年1月20日 上午10:00

地点:江州市刑侦支队案情分析室

刑侦大队长张志军用遥控器关掉了投影仪,转身面对围坐在椭圆会议桌前的专案组成员。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每个人脸上投下明暗相间的条纹,给这场会议增添了几分凝重感。

"基本情况大家都了解了,"张志军的声音低沉有力,"七位晚期癌症患者突然痊愈,三个月后全部离奇死亡,尸检显示他们的器官年龄仅有20岁左右。医院方面怀疑与这家名为'天使医疗'的机构有关。"

副队长罗小伟翻动着面前的尸检照片,眉头越皱越紧:"刘法医,这些检测数据可靠吗?一个70岁老人的肝脏,怎么可能有20岁的细胞活性?"

法医刘小军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冷静而专业:"我们做了三重验证。首先通过端粒长度测定,所有死者的细胞分裂次数都相当于25岁以下青年;其次,骨密度检测结果与30岁运动员相当;最后,皮肤组织的胶原蛋白含量远超同龄人标准。"

"这不科学。"生物化学博士李博文突然插话,他面前的笔记本电脑上显示着一组复杂的分子结构图,"目前人类掌握的生物技术,还无法实现如此精准的年龄逆转。除非......"

"除非什么?"张志军敏锐地追问。

李博文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一份研究文献:"除非有人找到了重置细胞衰老时钟的方法。但这项技术尚在实验室阶段,远未达到临床应用水平。"

犯罪心理学家许嵩明若有所思地转着钢笔:"从行为模式分析,这个所谓的'医疗顾问'不像是在进行常规医疗行为,更像是在......"他停顿了一下,"进行某种仪式性的展示。让绝症患者重获青春,再在巅峰时刻夺走生命,这背后可能有更复杂的心理动机。"

电脑专家文晶晶突然举手:"张队,我查了工商注册信息,'天使医疗'根本没有合法注册记录。"

痕迹侦查员黄少良立即调出电子地图:"根据医院监控,这个人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老城区。"

技术员赵雪晴快速敲击键盘:"我分析了所有监控录像,发现一个规律——他每次出现都避开主要摄像头,而且总是选择在周二和周五的下午三点到西点之间出现。"

张志军站起身,双手撑在会议桌上:"好,我们兵分两路。罗小伟,你带一队人去老城区摸排;黄少良负责分析监控录像;文晶晶和李博士继续追查这个组织的背景;赵雪晴协调信息筛查;许教授负责心理侧写。"他的目光扫过每个人,"记住,对方可能掌握高危生物技术,所有人必须做好防护。"

时间:2024年1月20日 下午3:45

地点:江州市老城区向阳胡同

警车停在胡同口,罗小伟带着侦查员王磊和李明步行进入这条狭窄的巷道。向阳胡同是典型的城中村建筑,错综复杂的电线在头顶交织成网,斑驳的墙面上贴满了各种小广告。

"就是那栋红砖楼,"李明指着前方一栋三层老式建筑,"居委会大妈说最近经常看到穿白大褂的人进出。"

罗小伟示意大家放轻脚步。一楼的门面房卷帘门紧闭,但侧面的小门虚掩着。黄少良蹲下身,指着门锁上的新鲜划痕:"最近有人经常出入,锁芯都磨亮了。"

技术科的同事很快采集了门把上的指纹。随着"吱呀"一声响,小门被缓缓推开。一股混合着消毒水和古怪化学药剂的气味扑面而来。

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划出惨白的光路。房间中央摆放着一张简易手术台,周围的架子上整齐排列着各种药剂和医疗器械。最引人注目的是靠墙的一排冷藏柜,柜门上贴着"样本A-7"到"样本G-7"的标签。

黄少良戴上双层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冷藏柜。里面整齐排列着二十多个档案盒,每个都贴着患者姓名标签。罗小伟随手拿起一份,翻开后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患者姓名】吴志强

【治疗方案】基因重组注射液(第3代)

【注射日期】2023.10.12

【预期效果】生理年龄回退至20岁

【存活期】90±5天

【实际死亡日期】2024.1.5

档案中还夹着一张光盘和几支标着编号的真空采血管。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每个档案最后都附着一张患者死亡时的特写照片,照片右下角盖着一个血红色的"项目完成"印章。

"这不是医疗档案,"罗小伟的声音有些发抖,"这是......实验记录。"

就在这时,对讲机突然响起文晶晶急促的声音:"罗队!医院监控显示那个'医疗顾问'又出现了!就在......"一阵刺耳的电流杂音后,"市中心医院肿瘤科!"

所有人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那里,还有上百名癌症患者正在接受治疗......


    (http://94xsds.com/book/756114-6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