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鎏金兽首香炉飘出袅袅青烟,却驱散不了殿中凝滞的紧张气氛。朱振明捏着奏报的手指节发白,户部尚书毕自严跪伏在地,额头几乎要贴到冰凉的青砖上。
“陛下!” 毕自严的声音带着哭腔,“陛下,如今我大明在辽东与建奴交战,西南又有奢安叛乱的土司需要平定,孙承宗大人在陕西主持赈灾及平定灾民叛乱,国库早己入不敷出,若再介入蒙古战事,国库连军粮都筹措不起啊!” 他身后,一众朝臣纷纷附和,此起彼伏的劝阻声像潮水般涌来。
朱振明猛地起身,龙袍扫落案上奏折,“啪嗒” 声响在寂静的大殿格外刺耳。“朕意己决!”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众人,“若放任林丹汗打赢右翼蒙古诸部,右翼蒙古诸部投靠后金,后金带着右翼蒙古攻打林丹汗,甚至绕过辽西防线,从蒙古入侵大明中原腹地,你们谁能担得起这亡国之责?”
毕自严浑身一颤,却仍梗着脖子道:“可打仗打的是钱粮!陛下就算掏空内库,也撑不起这场大战!” 他这话一出,殿内瞬间死寂,唯有更漏滴答声清晰可闻。
朱振明握紧腰间玉佩 ,将玉佩攥得发烫。他当然知道历史上崇祯年间的财政崩盘有多可怕,但更清楚放任右翼蒙古倒向后金的后果。“王承恩!” 他突然转头,“内库还能拨出多少?”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垂着手,小心翼翼道:“陛下,虽说之前抄了成国公等勋贵的家产,但编练勇卫营、整顿上首卫、京营,大明农业研究院、大明火器研究院、大明天工研究院投入巨大,目前还都是只见投入不见产生出,还要修崇祯历书……” 他偷瞄了眼皇帝阴沉的脸色,声音越来越小,“最多…… 最多五十万两。可这对于一场大战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啊。”
朱振明太阳穴突突首跳,想起后世史书里大明因缺钱而崩溃的惨状。但从后世穿越而来的朱振明却是知道,大明不介入这场战争的后果,“五十万两先解燃眉之急,后续经费朕自有办法!” 他咬着牙,一字一顿道。
正当此时,一份加急军报呈了上来。朱振明展开一看,脸色骤变 —— 竟是袁可立从辽东发来的。原来他抽调满桂精锐骑兵入驻蓟州的命令,被袁可立驳回了。
“好个袁可立!” 朱振明气得将军报摔在地上,“竟敢抗旨?”
内阁大臣李标见状,上前一步小心翼翼捡起军报,查看后说道:“陛下息怒。袁督师在辽东整顿军务颇有成效,想必也是为大局着想。他在奏疏中说,辽东同样战云密布,建奴随时可能进犯。”
朱振明深吸一口气,渐渐冷静下来。他想起袁可立到任后,在自己全力支持下,不仅解决了军饷拖欠的老大难问题,还延续孙承宗 “以辽人守辽土” 的方略,整顿军备、恢复屯田,短短数月,辽东明军士气大振。就连一向桀骜不驯的毛文龙,在御马监提督太监方正化协调下,也开始服从袁可立的指挥。
更让朱振明欣慰的是,袁可立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他积极拉拢留守察哈尔故地的多罗特部等蒙古部落,试图构建对抗后金的联盟。这些情报通过密探源源不断传入京城,让朱振明对这位老臣越发倚重。
然而,局势的变化比预想中更快。皇太极也不是省油的灯,收到从明朝、蒙古等地的细作传回来的情报后,敏锐察觉到了明朝的一系列动作。皇太极感受到了朱振明上位后给明朝带来的变化,决定先下手为强,亲率大军征讨多罗特部。
袁可立的加急军报中,字字透着紧迫感:“建奴大军压境,多罗特部危在旦夕。臣己命满桂所部精锐留守辽东,准备驰援蒙古。另修书毛文龙,严令其率江东军深入后金腹地,开展游击骚扰。”
朱振明捏着军报,陷入沉思。他知道,袁可立此举是在赌 —— 赌毛文龙能牵制住后金,赌援军能及时赶到多罗特部。但毛文龙此人反复无常,真能听令行事吗?
就在这时,袁可立又一份急报传来,却是关于朝鲜的。朱振明展开一看,脸色愈发凝重。原来皇太极即位后,因朝鲜奉行 “崇明排金” 政策,早在天启七年就发动了丁卯之役。后金军队势如破竹,朝鲜军队节节败退,就连毛文龙的部队也被打得退守皮岛。虽然后来双方议和,但朝鲜并未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这也成了后金的眼中钉。
袁可立在急报中建议:“朝鲜乃我大明藩属,若彻底倒向后金,辽东侧翼将无险可守。臣恳请陛下派能臣出使朝鲜,重续盟约。”
朱振明点点头,提笔写下朱批。他知道,朝鲜这颗棋子至关重要。若能将其拉回明朝阵营,不仅能缓解辽东压力,还能对后金形成战略包围。
处理完朝鲜事务,朱振明又将目光投向蒙古。他想起温体仁、周延儒二人在蒙古几番奔波,虽己与右翼蒙古诸部达成初步盟约,但对方仍对明朝心存疑虑。此时,卢象升虽有将才,但威望、资历尚浅,难以镇住场子,“也许自己是该亲自前往宣府一趟,趁机把那几个王八蛋也处理了。”朱振明喃喃自语道。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7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