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大明天工研究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6章 大明天工研究院

 

陕西泾阳的一座幽静宅院里,王徵正在书房中研读一本西方科学书籍。他虽己赋闲在家,但对科学知识的追求从未停歇。这时,管家匆匆走进书房,神色略显慌张:"老爷,朝廷来人了,说是带来了皇帝的旨意。"

王徵放下手中书籍,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朝廷突然传旨,所为何事?" 他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快步走出书房,来到正厅。

宣旨太监见王徵前来,立刻展开圣旨,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有要事相商,特宣泾阳王徵即刻进京面圣,不得有误。钦此!"

王徵跪地接旨,心中满是疑惑,但圣命难违,他不敢耽搁,简单收拾了一下行装,便带着一名书童,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

一路上,王徵心中猜测着皇帝宣他进京的缘由。他深知如今大明内忧外患,或许皇帝是想询问他关于军事器械、水利工程,又或是西方科学技术方面的事情。怀着这样的忐忑与期待,王徵日夜兼程,终于抵达了京城。

当王徵踏入京城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为震撼。记忆中泥泞不堪、污水横流的街道,如今变得干净整洁,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两侧的排水沟畅通无阻,再无异味扑鼻。街道两旁的商铺整齐划一,门前摆放着各式盆栽,鲜艳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更令他惊讶的是,每隔数十步便设有一个木制的垃圾桶,有专人定时清理,行人自觉将垃圾投放其中。

"老爷,这京城变化真大啊!" 书童忍不住感叹道。

王徵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是啊,没想到短短数月,京城竟变得如此焕然一新。看来陛下确实在大力推行改革。"

怀着满心的感慨,王徵来到了皇宫。见到朱振明的那一刻,他心中不禁感叹:"当今皇帝如此年轻,却能在这风雨飘摇之际,努力寻求振兴大明之法,实乃大明之幸。"

朱振明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传说中的奇人,只见王徵虽己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沉稳。他微笑着说道:"王爱卿,朕听闻你的诸多事迹,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此次召你进京,是为了铸币一事。朕欲铸造精良银币,以稳定我大明经济,可如今工艺上遇到难题,听闻爱卿在机械制造方面造诣非凡,特请你来出谋划策。"

王徵拱手行礼,恭敬地说道:"陛下抬爱,臣定当竭尽全力。只是这铸币机器,臣虽未曾专门研究,但西方机械制造之法,臣略知一二,或许能从中找到灵感。"

朱振明闻言大喜:"好!王爱卿,朕命你与汤若望先生一同,全力攻克铸币机器难题。所需人力、物力,皆可向朕奏请,朕必当全力支持。"

王徵与汤若望对视一眼,两人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与决心。他们一同跪地,齐声说道:"臣等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然而,新币铸造研究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朝中保守派大臣纷纷反对,认为此举有违祖制,且耗费巨大。他们在朝堂上言辞激烈,甚至联名上书,要求朱振明收回成命。

"陛下,我大明自有一套铸币之法,何须效仿西洋?" 一位老臣说道,"此举恐会动摇国本,望陛下三思。"

朱振明对此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说道:"诸位爱卿,朕并非要全盘否定祖宗之法,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方的科学技术确有可取之处,若能为我所用,定能增强我大明国力。"

他转而看向王徵,问道:"王爱卿,你对此有何看法?"

王徵站起身来,从容说道:"回陛下,臣以为,科学技术本无国界,只要有益于民生、有益于国家,皆可借鉴。西方的机械制造之法,在某些方面确实领先于我大明,若能将其与我大明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必能事半功倍。"

汤若望也补充道:"陛下,铸币机器的研发,不仅能提高铸币效率,更能保证银币的质量和统一性,这对稳定国家经济至关重要。"

有了之前大明农业研究院、大明火器研究院的经验,随着汤若望、王徵等人的到来,朱振明于是宣布成立大明天工研究院,王徵为首任院长,汤若望为同知。大明天工研究院的首件任务就是负责大明银币铸币机器的研发工作。

朱振明宣布成立大明天工研究院时,脑海里突然想起明末的那本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以及它的作者宋应星。朱振明不禁责怪自己,怎么这会才想起宋应星了,这下终于有个合适的人选来接替徐光启研究推广土豆种植了。

"来人,速去江西奉新县,寻找宋应星宋长庚!" 朱振明立即下令。

宋应星(1587 年 - 约 1666 年),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他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尤其对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有着浓厚兴趣。万历西十三年(1615 年),宋应星与其兄宋应升同中举人,但此后多次参加会试均告失败,遂放弃科举,转而投身科学研究。

真实历史上,崇祯七年(1634 年),宋应星出任江西分宜县学教谕。在此期间,他深入民间,实地考察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写成了被誉为 "中国 17 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的《天工开物》。该书系统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经验,涵盖种植、纺织、冶炼、造纸等多个领域,图文并茂,数据详实,体现了宋应星注重实践、实用和数据的科学精神。

崇祯十一年(1638 年),宋应星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后又任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他拒不出仕清朝,隐居家乡,在贫困中坚持著述。晚年的宋应星,将毕生所学倾注于《天工开物》等著作中,其思想融合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天工开物》不仅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还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对日本、欧洲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宋应星的贡献,为中国古代科技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6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