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明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双眼不时看向桌上那几枚粗陋的银币,心中的焦虑愈发浓重。铸造精良银币一事迫在眉睫,可如今进展缓慢,实在让他心急如焚。
汤若望静静地站在一旁,将皇帝的焦急看在眼里。他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臣听闻一人,或许能为铸币之事带来转机。”
朱振明脚步一顿,目光瞬间投向汤若望,急切问道:“哦?是何许人也?汤先生快快道来。”
汤若望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此人名为王徵,字良甫,号葵心,乃陕西泾阳人士。他出生于 1571 年,出身耕读世家,父亲是乡村私塾教师,兼通数学,对他童年的智力开发影响深远。王徵七岁便跟随舅父学习,自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16 岁便中了秀才,17 岁进入县学读书。”
朱振明微微颔首,示意汤若望继续说下去。
“王徵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 汤若望接着说道,“他在卧室制作了一个‘空屋传声’的装置,只需一人独坐室内对着‘窍’说话,前后院便能听到。这新奇玩意儿,引得乡人纷纷效仿。在学习儒家经典之余,他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科学技术尤为着迷,从《周礼?考工记》里的百工技艺,到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无一不是他钻研的对象,甚至为了做科学试验,废寝忘食,达到了入迷的程度。”
“如此奇人,朕竟从未听闻。” 朱振明不禁感慨道。
汤若望微微一笑,继续介绍:“王徵 24 岁便中了举人,然而之后九次进京赶考,皆名落孙山。但他并未气馁,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不仅对西方的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还加入了耶稣会。首到天启二年,52 岁的他终于高中进士,踏入仕途。”
“出仕之前,王徵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他根据家乡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发明创造了诸多实用的半自动化生产工具。像虹吸与鹤饮,皆是灌溉的好帮手,虹吸‘引之则通,不加人力而昼夜自常运矣’,鹤饮‘可省夫力十之五’ 。还有那‘代耕’,相当于两匹马力的耕具,大大提高了农耕效率。此外,他还制造出灭火的水铳、御敌的连弩等器械,并将这些发明绘制成图,详细介绍制作方法与用途,收录在自著的《新制诸器图说》之中。” 汤若望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那些器具的形状与操作方式。
朱振明听得入神,眼中满是好奇与赞赏:“如此人才,在农械与军事器械方面皆有如此造诣,实在难得。不知他在铸币相关的机械制造上,可有涉猎?”
汤若望胸有成竹地说道:“陛下,王徵的才能远不止于此。天启三年,他读了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职方外记》,深受启发,从此决心钻研并推广西洋‘奇器’科学。后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西安出土,包括臣在内的诸多西方传教士接踵前往陕西,在王徵的热心帮助下,于西安市糖坊街建起了天主教堂。同时,他协助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修订、刊印《西儒耳目资》,为西洋人学习汉语提供了极大便利。”
“之后,王徵前往北京,结识了瑞士传教士邓玉函、意大利的龙华民,以及臣。” 汤若望微微欠身,“我们常在一起相互探讨学习。为了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年己五十的他,毅然向金尼阁学习拉丁文,向邓玉函学习数学和测量知识。由邓玉函口授、王徵笔录,完成了一部内容新颖、图文并茂的西方科学译著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并在扬州出版。这部译著着重介绍了力学原理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其中的诸多理念与技术,与铸币机器的制造原理有着共通之处。”
朱振明眼中光芒大盛,兴奋地说道:“此等人才,正是朕所急需!汤先生,快与朕详细说说,他如今身在何处,朕要即刻召他入宫。”
汤若望神色一正,说道:“王徵曾先后担任广平、扬州推官,在任期间,兴办水利,疏浚清河,灌田千余顷,还曾为民请命,抵制官府的横征暴敛,政绩斐然。如今,他应是在陕西泾阳老家。”
朱振明立刻转身,走到书桌前,提笔蘸墨,迅速写下一道旨意:“来人,速将此旨意送往陕西泾阳,召王徵即刻进京,朕有要事相商。”
待太监领命离去后,朱振明长舒一口气,对汤若望说道:“汤先生,若这王徵真如你所言这般厉害,此次铸币难题,说不定真能迎刃而解。”
汤若望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王徵学识渊博,且心怀天下,若能为陛下所用,必能在铸币一事上大展身手。而且,他与诸多西方传教士交流密切,对西方先进技术颇为了解,或许还能为大明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朱振明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期待:“朕期待着王徵的到来,也期待着我大明的货币铸造,能在他与汤先生等人的努力下,实现质的飞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振明一面继续关注着工部对现有铸币技术的改进,一面满心期盼着王徵的进京。而汤若望也没闲着,他利用这段时间,与工部的工匠们进一步探讨铸币机器的设计思路,将自己所知的西方机械制造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众人。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6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