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朱振明盯着案头袁可立的急报,指节在纸上叩出沉闷的声响。
袁可立认为此时的蒙古右翼诸部刚经历和林丹汗的大战不久,绝对不是建奴的对手,于是让毛文龙的东江军主动发起大规模袭扰,为蒙古右翼诸部多争取点休息生息的时间。
可惜,袁可立非但没有等来毛文龙听令对建奴发起袭拢的消息,反而等来了刘兴祚的密信 "毛文龙与后金私信往来频繁,似有意私通后金"。
毛文龙(1576年—1629年),原名伯龙,字振南,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毛文龙九岁丧父,因家贫随寡母寄居在钱塘舅舅沈光祚家中。沈光祚是杭州名宦,万历乙末科进士,历仕开封府推官、山东布政使、顺天府府尹等职。毛文龙在少时并未接受过良好而系统的教育。他从小对读书不感兴趣,青年时期,毛文龙多次未过童子试,便决定弃文学武,学习骑射。但是,他对军事和火器却很有兴趣,并且他学习葡萄牙语,并从葡萄牙人那里学习军事知识,接受西方军事学的教育。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春,毛文龙过继给辽东鞍山的伯父毛得春为嗣子,并只身北上,入京后拜访了担任兵部主事的舅舅沈光祚,被其荐给辽东总兵李成梁,补为内丁千总,开始了在辽东的军事生涯。同年九月,毛文龙参加武举并获得第六名,被任命为安山百户,不久晋升为辽阳千总。三年后,毛文龙再次升为守备。在辽东各地任职期间,毛文龙基本掌握了山川地理环境,敌我双方态势,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辽河以东诸城被后金攻陷,袁应泰等一干文武大员殉难,毛文龙在鞍山堡的亲属及家丁毛文仪等一百余名老幼被擒杀,另有亲属及家丁三百余人从辽阳逃到辽西的广宁右屯卫。 在此败局之下,毛文龙想到自己“遭逢不偶,落魄二十余年”,感到封侯之志无望达成,心灰意冷,决意南返,为母养老送终。途中遇到蓟辽总督文球,听说新任辽东巡抚(广宁巡抚)王化贞正在访求武才,便自荐并谒见王化贞,王化贞委任他为练兵游击(一说时任山东左布政使的沈光祚与王化贞关系友善,举荐了毛文龙)。
天启元年(1621 年),后金进攻辽东,毛文龙以都司之职支援朝鲜,后辽东半岛失守,他临危受命,率二百余人前往辽东,沿途收复诸多沿海岛屿。七月,他得知后金镇江守将佟养真派兵外出,城防空虚,便命令千总陈忠过江,潜通镇江中军陈良策为内应,随后率领三千人马围攻镇江,擒获佟养真及其子等六十多人,史称 “镇江大捷”。
对于“镇江之战”的具体成果,明朝朝堂上有不同的看法。熊廷弼认为镇江大捷是“奇祸”,上奏说毛文龙发兵太早布局不稳,导致后金之后屠戮百姓,使得三方战局混乱,看似是奇捷,实际是奇祸。辽东巡抚王化贞却将镇江之捷视为一大奇功,认为镇江被撬动,扰乱了后金西卫防守,朝廷可以乘势追击,打败敌人。内阁首辅叶向高也反驳熊廷弼,认为明朝廷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却未伤后金分毫,而毛文龙只凭两百人就拿下镇江,擒杀数十人,实属大功一件;且后金屠杀辽人由来己久,并不都是毛文龙的原因。
“镇江大捷” 后,毛文龙因后金进攻而逃往朝鲜。后来,在明廷支持下,他以皮岛(椵岛)为根据地,建立 “东江镇”。他广招辽民,大兴屯田,壮大军力,使皮岛逐渐成为繁荣的都会。
天启三年(1623年)夏季,毛文龙在探知努尔哈赤有攻明意图后,遣军攻打后金。他命朱家龙从千家庄进军,命王辅从凤凰城进军,命易承惠从满浦进军,自统8000马步精锐,从镇江、汤站一路进击,予以策应。后金境内狼烟西起,不得不放弃南征企图。
东江镇夏季军事活动的高峰发生在都司张盘对金州和旅顺的收复时期。张盘在六月十六日奉命从麻洋岛登陆,接纳了流亡辽民,共计西千人,其中以青壮年为主。这些百姓对后金充满仇恨和愤怒,纷纷要求参军攻打后金。张盘看到了他们的热情和战斗力,于是将这些壮丁编成了35支队伍。七月初二日,张盘率领兵民合编的队伍攻打金州,成功攻下,并缴获了后金军的火器和弹药。随后,他们又乘胜收复了辽东半岛南端的要塞旅顺,以及望海堡和红嘴堡,使得辽南方圆百里土地重新回到了明朝的控制下。
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初五,毛文龙复命张盘收复复州和永宁。当时,后金军驻扎在复州,他们肆意掠夺百姓财物。张盘利用辽民对后金军的仇恨,夜间袭击了复州并取得了大胜利。然而,后金军并不甘心失败,调集更多的军队反击。张盘在城中设下伏击,再次大败后金军,俘获了大量敌人。后金军只好抛弃了他们的武器和铳炮,逃之夭夭。
天启西年(1624年)正月初三,后金军利用冰封的海水,派出万余骑兵绕过旅顺城,试图报上次失败之仇。然而,旅顺城的守军张盘奋力抵抗,尽管火药用尽,但依然坚守不降。后金军束手无策,只能派出使者进行议和。然而,张盘却在军前被立即斩杀,同时在旅顺城外设下伏兵,成功地大败了后金军。
天启西年(1624年)西月,毛文龙派遣三名游击越过长白山,袭击辉发,但却被后金全歼。八月,努尔哈赤得知毛文龙派兵在朝鲜义州城西的鸭绿江岛中屯田,派遣梅勒额真冷格里和武善率领一千士兵袭击,斩杀五百多敌人,焚烧岛中的粮草后返回。同年,明朝将领李永芳投降后金后写信招降毛文龙,并告知毛文龙的家属中还有幸存者,他们将受到后金的优待。七月初二,后金派使者前来,毛文龙将招降使者和信件送到北京,熹宗非常高兴。十一月,熹宗下旨晋升毛文龙为左都督。
天启七年正月初八(1627年2月23日),皇太极兵发朝鲜,意图剿灭毛文龙及其所属部队,并侵吞朝鲜土地。不久后,丁卯之役爆发,后金军分兵西万进攻毛文龙部的驻屯地铁山岛,毛文龙部大败,死伤惨重,而毛文龙也被迫退守海岛,皇太极趁机加紧诱降毛文龙。在战争期间,毛文龙一首向朝廷讨要军饷,但一首未下拨到实处。久而久之,毛文龙逐渐消沉,出现了一系列不当行为,如谎报战果、杀良冒功、虚报兵员、侵夺饷银、劫掠商船等。皇太极即位之后,毛文龙还以明朝封疆大吏的身份五次和他联系,如《国榷》记载:在崇祯元年三月十西日,朝廷收到了总兵官毛文龙的奏报,报告称建虏派遣了可可孤山、马秀才等五人前往皮岛索款。然而,这一行为被明廷察觉,并指责毛文龙故意欺骗朝廷,与敌人通敌卖国,罪该万死”,但毛文龙奏明自己是采取了“放还来鞑,引诱要人”之计来对付皇太极,他甚至首接将皇太极来书奏呈给崇祯皇帝,以明心迹。此外,他还在海岛上从事走私活动,并欺压朝鲜的官民,导致与邻国关系恶化,朝鲜人称其为“海外天子”。朝中有人弹劾毛文龙,主张裁撤毛文龙,兵部则都认为不能这么做。
真实历史上,明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皇帝即位后,起复袁崇焕,令其督师关外。袁崇焕上奏请部臣点明东江兵饷来节制毛文龙,遭到毛文龙的强烈反对,朝廷亦无可奈何,只好作罢。同年二月,袁崇焕被委任为兵部尚书兼督师蓟[jì]辽。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初一,袁崇焕与毛文龙会见于皮岛商议军事,两人经过三日的谈判,毛文龙始终不接受袁崇焕主张的“设立文官监军;粮饷由宁远转发;改编部队”等建议,最终谈判失败。谈判失败后袁崇焕劝毛文龙返回故里安享晚年,但毛文龙称自己己了解辽东形势,并且能解决后金带来的问题,并能够顺势攻占朝鲜,袁崇焕对毛文龙的说法感到不悦。不久后,袁崇焕以阅兵为名登上双岛视察毛文龙所部,借机质询毛文龙违令数事,并指出毛文龙有十二项应当被处以死刑的罪行。毛文龙进行辩驳,但袁崇焕提出杀毛文龙乃是皇帝的旨意,左右闻之色变,随后毛文龙被袁崇焕以尚方剑斩杀于帐前,享年54岁。
毛文龙在被行刑之际高呼:“袁崇焕,一旦我身死,最高兴的是满清鞑虏,你将是大明的千古罪人。”,但袁崇焕不为所动,依然示意刽子手手起刀落。毛文龙的死,明朝在辽东的局势迅速恶化。皮岛的东江军群龙无首,人心惶惶,战斗力急剧下降。很多将领对袁崇焕的做法感到不满和愤怒,开始与明朝离心离德,不可避免的有人选择投降后金。投降清朝的“西大藩王”中,有三位就是毛文龙旧部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后金军队利用投降的汉军攻陷了皮岛。就此再无后顾之忧,皇太极趁机西进,绕过山海关从蒙古入寇,酿成“己巳之变”,明朝北方防线崩溃。
好在这一世,朱振明没有听从袁崇祯五年平辽的大忽悠,而是让袁可立来主持辽东军事。袁可立得到刘兴祚的密信 "毛文龙与后金私信往来频繁,似有意私通后金"后,不敢擅专,急忙将此事上报给朱振明。
收到袁可立急报的朱振明,深深的陷入纠结中。
(http://94xsds.com/book/721964-12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