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元和帝脸上掩饰的再好,没有一丝情绪变化,可是拿着纸条的手却己经微微颤抖了起来,早己出卖了他的内心。
他小心翼翼的把纸条重新放回玉函中,示意高士将玉函放回去,自己却靠在龙椅上,脑袋倚在靠背上,眼神首愣愣的望着御书房天花板正中的八角形藻井,周围梁枋雕刻的鎏金云龙图案在元和帝眼中正奇迹般的旋转飞舞起来,一圈又一圈。
元和帝赶忙闭起眼睛,那盘旋的金色云龙便消失在自己眼中,但是殿外檐角被风拨动的风铃,却在元和帝耳中发出如洪钟大吕般的声响,震得他双耳嗡嗡作响,就连太阳穴都跟着突突跳动,他不得不咬紧后槽牙,勉力抵抗。
再说贴身太监高士,垂着眼帘从黄花梨桌案上取过玉函,手指熟练的扣上玉函盖子的搭扣,整个过程都没有瞥过一眼玉函中的东西,玉函内的物什,元和帝早在一个月前便让他看过了,不过就算是没有看过,他也不会扫上一眼,这便是他能在九重宫阙中屹立不倒的圭臬之一,也正是这份分寸感,使得他深得帝心,成为最了解元和帝内心想法的人。
高士放好白玉玉函,悄然来到元和帝背后,双手再次抚在元和帝的两侧太阳穴上,轻轻的按压着,整个过程没有发出一丝动静。
元和帝紧绷的双颊慢慢松弛了,脑袋不再突突跳个没完,双耳也安静了下来,于是便缓缓睁开双眼,藻井周围那条金龙也不再盘旋,他长长的吁出一口气,又让高士揉了一阵,便摆了下手,便坐了起来。
高士乖巧的立在一旁,轻声问道:“陛下可觉得好些了?”
元和帝微微点了下头,而后问道:“那日子距今有多久了?”
高士屈指盘算了下,回道:“回陛下,今日正月初一,是甲午年丙寅月丙寅日,距癸巳年甲子月壬辰日正好是一个月。”
元和帝哦了一声,而后接着问道:“湖州湖安府吴桐县,这地方听着怎么这么耳熟呢,你有没有印象?”
高士走近桌案,轻巧的捻起白玉茶盘中的描金掐丝珐琅铜壶,琥珀色的茶汤顺着微张的龙口倾泻而出,落在盘中的錾金缠莲玉盏中,泛起一片细碎的涟漪与珠泡,转瞬便碎成粼粼金光,沁人心脾的茶香丝丝缕缕的满溢开来,充斥着元和帝的鼻腔。
元和帝端起茶盏,放在鼻下轻轻嗅了下,便啜饮而尽,随之耳中就传来高士那标准性的尖锐嗓音:“回陛下,奴婢若是记得不差,寇老太傅的家乡便在湖州,记得当年老太傅告老,并未与其独子御史中丞寇洵住在京城,而是返还家乡,好像就是那个吴桐县。”
元和帝闻言,拖着长长的尾音,似乎是刚想起来一样:“哦——”而后笑意自眼尾漫开,手指轻轻叩在龙椅扶手上,发出“砰砰”的响声:“想起来了,那正是太傅的闾里。”
随即,元和帝再开口道:“说到吴桐县,我记得那里的县令似乎是寇洵的同年吧,当时一起参加殿试的,好像最近吏部考核结果是中下。”
高士听到元和帝的询问,深知皇帝对他有试探之意,要知道,作为宦官是不能跟外臣有来往的,而寇老太傅在陛下仍是太子的时候便是太子老师,几乎每日都要教授课业,有些交集不为过,因此不敢耽搁丝毫,生怕皇帝有所怀疑:“回陛下,奴婢终日侍奉御前,与外臣并无交集,因此不知这位县令,不过既然能让陛下知晓,想必这位县令是有些能力的。”
元和帝眼角的笑意没有收敛,只是敲击扶手的手指停了下来,又说道:“去典章阁将吴桐县的县令文书取来,朕要查阅。”
高士躬身应了声,便走出御书房,对着门外候着的小太监吩咐两句,便又回来了。
典章阁,顾名思义,就是存放典章制度与文书档案的场所,不仅包含吏部的考核记录,还有在朝官员的过往档案,且这典章阁就在皇城之中,方便皇帝随时查阅。
接着御书房又陷入的沉寂之中,过了半晌,高士忽的向元和帝躬了下身子,便来到御书房门口,不多时,一个小太监便“吱呀”一声将御书房的门推开一条缝,将一本册子递了进来。
高士将册子放在桌案上,便将桌案两侧的八角琉璃盏点亮,灯火骤亮,驱散了案头的阴影,御书房中的亮度瞬间提升了不少,橙黄色的光晕如潮水般漫过青石地砖,就连皇帝冕袍上的金色龙纹都泛起阵阵波光,再加上盏内的鲸油之中混入不少松香等香料,使得空气之中又增加不少香气。
元和帝翻开册子,一页一页仔细的查看着,没有放下任何细节。
良久,元和帝合上册子,眼中闪烁着阴寒的冷光,嘴角不自主的勾了起来:“世家,不错!朕确实对你们有些放纵了!本以为经过先皇的整治,你们能收敛点,没成想又要卷土重来!朕原念你们累世勋旧,故而有多宽宥,岂料竟成尾大不掉之势!”
而后眼中的寒意消散,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悠悠的说着:“莫无生啊莫无生,快些给朕寻来长生之法吧,这样的话,朕就无所顾忌了,便能抽出手收拾这些世家了!”
高士闻言,便问道:“陛下,这县令莫不是他们的人?”
元和帝摇摇头,道:“以这县令的能力,若是他们的人,吏部考核结果必是上上,又岂能在那偏远的小县一待就是十余年。若不是今日查看,如此栋梁险些就被世家埋没了!”
高士附和道:“世家确是可恨,可惜他们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一举破灭,否则哪会让陛下如此艰难。”
元和帝叹了口气,道:“想想看,这地方上有多少如这县令般的栋梁,当然也有不少蠹虫,只不过朕老了,哎,长生,修仙,莫无生啊......”
随着元和帝的一声叹息,御书房又陷入的寂静,只有八角琉璃盏中,鲸油灯芯的爆裂轻响,在这死寂的御书房中显得格外刺耳。
元和帝忽的伸手捏起书册,举在空中用力抖了抖,说:“高士,你说这文书是否为真,里面到底掺了多少假!”
高士没有首接回答皇帝的疑问,而是说道:“只要到那里好好看看,是真是假便自会知晓。”
元和帝微微颔首,道:“说的不错,不过暗卫们人手不足,且各个习惯了暗中行事,此等明查之事,非其所长,而朝中官员又盘根错节,最是难选!你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高士想了下,道:“想必陛下心中早有定论,奴婢自不用多说。常言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自己人还是可以相信的。”
元和帝闻言思虑了阵,说道:“把老三叫过来!”
高士应了声便再次来到门口,吩咐了门外的小太监。
(http://94xsds.com/book/604094-1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