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逆境求胜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章 逆境求胜

 

出城的夏国的军队兵分两路,分左右两路包抄拓跋珪,一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旌旗招展。沿途追了五六里,和赫连昌预想的一样,路上碰到的魏军全都毫无斗志,一触即溃。

此时,老天爷也似乎要之美,大风平地而起,漫天尘沙遮天蔽日,追击中的夏军瞬间占据了顺风作战的优势 。天时地利人和,夏军士气高涨。

这场大风太及时了,赫连昌信心更足,他看到了击败拓跋焘的希望,也许此一战就能彻改变魏强夏弱的格局。

拓跋焘这边的人确实慌了,战场上的意外实在太多了。

一切本都是拓跋焘的安排,去投降的人是拓跋焘安排的演员,把赫连昌的主力引诱出城,在城外决战,这确实是北魏君臣上下既定的目标。

但战场瞬息万变,在赫连昌虽如愿出城,但事态貌似滑向不可控的地步。

赫连昌一下子派出三万骑兵,实在出乎意料,要知道赶到统万城下的魏军也只有三万,双方兵力1:1,夏国派出也都是骑兵,作为匈奴民族的夏国骑兵的单兵作战能力和北魏的鲜卑铁骑不分伯仲,异地作战的魏军,胜率能有多少?

魏军在统万城四周的劫掠,当然为了故意激怒赫连昌,可拓跋焘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因为魏军确实是断粮了,没办法,也只能靠这个来补充给养。肚子都没吃饱的魏军,面对以逸待劳士气如虹的夏军时,胜率能有多少?

突起的大风,更让魏军处于迎风而战的不利窘境,在陕北的漫天风沙下,魏军上下被刮的连眼睛都睁不开,面对连老天爷都在帮忙的夏军,魏军胜率能有多少?

更糟糕的是,身边的百战将士,长孙翰等人提出夏国的阵势难以攻破,力主撤退以避敌的锋锐。深通神道法术的赵倪,借着狂风突起,笃定地认为天不助魏,劝告拓跋焘暂时退避,再待战机。统兵杀敌的将领,让士兵深信不疑的神道法师,都不主张此时和夏军硬碰硬。将已无必胜之心,此战还能有多少胜率?

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到了19岁的拓跋焘身上。

是战,还是退?

战场上决定胜负的所有因素:兵力、天气、士气,分析来分析去,结果都是不能战,战则必败。

这时考验的就是统帅的意志力,意志坚定者,不断尝试新的机会反败为胜。意志薄弱的,即便大好的局势也会因为自已的行为而崩溃。

150年后,在山西临汾城下,又一场统一北方的战斗打响,对阵双方是代魏而起的北齐和北周,临阵指挥的是两国最高统治者,北齐21岁的皇帝高纬和34岁的北周皇帝宇文邕。

北齐围困北周的要地临汾(当时临汾还叫平阳),为了壮大声威,高纬也亲临临汾前线,只不过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着他最宠爱的女人,是有名的“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冯淑妃。

冯淑妃和高纬,来前线就是旅游,当临汾城被齐军士兵拼死砸开一个缺口,齐军即将攻入城时候,高纬为了让冯淑妃一睹克城的壮举,命令北齐军暂停进攻,等候冯淑妃来到前线观赏。冯小怜淑妃梳妆打扮磨磨蹭蹭,等她赶到前线,城里的周军早已经把缺口堵上,齐军失去了克城的最佳战机。临汾城还没攻下来,宇文邕亲率的救兵就到了,齐周两国主力在临汾城外对峙。双方军队刚刚接触厮杀,从来没上过战场的冯淑妃惊恐万状,连说败了败了,高纬拉着冯淑妃回头就跑,周边的人拦也拦不住了,听到皇帝奔逃的消息,北齐的军队顷刻崩溃,战死一万多人。几个月后北齐政权被北周彻底消灭。

拓跋焘不是之后的高纬,对胜利他有着旺盛的渴求,为取得胜利有足够的定力,哪怕是在一片反对声中。

何况,现在不只他一个人,还有那个面容白皙,身体瘦弱的老人。在弱不禁风的外表下,有和他一样强大的内心。

“我们远道而来,就是要引诱敌人出城,现在他们既然出城了,我们却避而不战,只能让敌人士气旺盛,这哪是用兵的谋略?”

“我们可以把精兵隐蔽起来,也可以主动出击突袭他们,战法多样,要善于化不利为有利,只要我们舍命一战,必能建功。”

“刮风下雨,要看怎么利用,怎么可以生搬硬套术法,就断定对我们不利?”

崔浩的反驳掷地有声,没有半点迟疑。

知我者,崔君也!

战场的胜负,一统江山的伟业,从来不能靠用嘴皮子坐而论道而成,是要在战场上血色打拼,拓跋焘从来不是那种高坐朝堂侃侃而谈的文治君主。

拓跋焘下令,兵分左右两路,迎风攻击夏军。

三万魏军分兵完毕,等待着主帅发出进攻的命令。

万众瞩目中,拓跋焘跨马持槊,一身戎装带着各位拓跋亲王策马来到了攻击队伍的最前列。

这早已不是拓跋焘第一次参与进攻了。

面对如此困境,无论用什么豪言壮语激励手下,都不如主帅亲自在战场,带着这些铁血战士一起发起冲锋,一句“将士们,跟我冲”远比站在远处声嘶力竭的嘶吼“兄弟们,给我冲”更能让已无退路的战士热血沸腾,顷刻之间化身为战场上嗷嗷叫的要撕碎一切对手的战狼。

功名只向马上取,成就英雄伟丈夫

来吧,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不怕死的就来吧。

击鼓而行的夏军,显然已经看到了严阵以待的魏军,还来得及发起攻击,魏军的冲锋首先开始了。

夏军很是错愕,在不利的局面下,一般的套路是先防守后反击,万万没想到魏军竟然敢于先发起冲锋。但骁勇善战的夏军很快找到了自已的节奏,毫不示弱的向魏军对战,两支最强的骑兵很快绞杀在一起。

匈奴骑兵和鲜卑骑兵,都是草原上的霸主,血管里都流淌着剽悍不屈的血液。这一仗,将决定谁才是当世的最强者。

搏杀,血肉横飞地搏杀。

魏军虽然勇猛,但逆风而战的劣势很快显露出来,魏军的人和马都被风吹得睁不开眼睛,极大影响了作战效果。

不利的战况下,锦衣绣袍的拓跋焘一马当先,大声呼喊,在阵前来回穿插鼓舞士气。

他在用自已的行动告诉每个士兵:“你们的主帅就在你们眼前”

拓跋焘的英雄举动当然引起了夏军的注意,夏国尚书斛黎文带着数名夏军围着他死缠烂打。在连续刺倒几个夏军后,拓跋焘战马失蹄,猝不及防的他被狠狠摔下马来,夏军蜂拥而上,眼看拓跋焘就要成为俘虏。千钧一发之际,拓跋齐舍命赶来,用身体护在拓跋焘前面,拼死力战抗住夏军。借着这个空档,拓跋焘跃身而起跳上马背,操起地上的马槊猛刺斛黎文,斛黎文躲闪不及被一槊挑死。吃了亏的拓跋焘不依不饶,连续击杀敌军骑兵十多个人,自已被流箭射中血染铠甲奋战不退。

在年轻皇帝的感召下,别人还怕什么?魏军上下个个奋不顾身,玩命了!

都说“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对魏军这种不要命的打法,夏国骑兵并无充分准备,阵型完全被打乱。魏军以乱打乱,凭借着一股拼命三郎的勇气和出色的骑射技术,反客为主,竟逐渐占据了战场主动。混战中赫连昌的弟弟赫连满,侄子赫连蒙逊先后被杀死,夏军一万多人殒命沙场,被魏军压迫步步后退。不久有组织抵抗慢慢瓦解,夏军开始了溃散。

形势一片大好,魏军死死咬住夏军,顺着夏军追来时的路线,又狂追回统万城下。


    (http://94xsds.com/book/406378-3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